百书楼 > 崇祯重振大明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> 第326章 周延儒和温体仁

第326章 周延儒和温体仁


朝会结束之后,温体仁颇是得意地返回府邸。

    今日这次朝会,他不但瞅准机会支持皇帝,还成功将诚意伯刘孔昭推为长江提督。

    这意味着他在皇帝心目中越来越重要,甚至朝堂上很多官员都明白,他已经简在圣心。

    只要皇帝记着他,以他礼部尚书的身份,只要不出意外,数年内必然入阁。

    温体仁的心中,怎么能不得意!

    在这样得意的心情下,温体仁在家中闲坐一会儿,忽然听到门子来报,光禄寺少卿周延儒求见。

    这让他心中纳闷,不知道周延儒为何求见自己

    『他求见我做什么?』

    『我以前可和他没关系。』

    『难道是见我受到陛下信任,想要投靠于我?』

    这么想着,温体仁没有怠慢,急忙把周延儒迎入府内。

    毕竟周延儒的少卿职位,放在以前可以看做少詹事,距离成为詹事和侍郎,只差一步而已。

    到了礼部侍郎这个位置,翰林院出身的周延儒就有资格成为内阁大学士。

    对这样的储相,温体仁当然不敢怠慢。

    不过周延儒此时,却丝毫没有储相的矜持。眼见温体仁府上没有其他人,他当即双腿一软,向温体仁下拜道:

    “温公救我!”

    “求温公在圣上面前分解!”

    没料到他如此大礼,温体仁不知周延儒犯了什么事,不敢轻易答应。口中不住宽慰道:

    “陛下圣明天纵,周少卿不用担心。”

    又旁敲侧击地打探,周延儒犯了什么事,以至于要这样子求自己。

    周延儒跪地不起,抱着温体仁的大腿苦苦恳求,不敢把犯的事情说出来。

    但是温体仁多精明,周延儒不把事情说清楚,他就什么都不答应。强行把周延儒搀起来,还劝他相信皇帝。以当今皇帝的英明,一定会秉公处置。

    周延儒委曲求全,都没有得到准信。想到自己在温体仁面前丢了面子,他心中暗暗生恨。然而想到自己身上可能发生的事,他不得不继续道:

    “前些日子光禄寺有官吏说,陛下这些日子举办宴席太勤,光禄寺恐入不敷出。所以周某就和他们写了奏疏,向陛下诉说一二。”

    “没想到陛下起了误会,以为光禄寺怠慢。温公在陛下那里,可要帮我分辨啊!”

    说着这件事情,周延儒颇是感到委屈。在他看来,向皇帝诉苦是表明光禄寺在做事的证据,不向皇帝诉苦,皇帝怎么会体谅他们的辛劳呢?

    没想到因为这件事,光禄寺竟然要引来打击。

    今日早上看到的报纸,还有下朝后得知的锦衣卫封锁光禄寺账簿。都代表着皇帝对光禄寺不满,即将要下狠手。

    周延儒想到阮大铖的遭遇,还有自己的亲家冯铨,心中就忍不住害怕。想到温体仁颇受皇帝看重,急忙前来求助——

    毕竟不管怎么说,光禄寺都是礼部一系。礼部尚书温体仁,不可能看着他不管。

    但是温体仁在皇帝那里的面子,是靠孤忠换来的。他不可能在周延儒犯下大错时,还要死保此人。那样皇帝有可能认为他结党,对他不再信任。

    所以温体仁打算问清楚,周延儒到底犯了什么事,皇帝是什么态度,有没有机会挽回。

    旁敲侧击、左右试探,温体仁终于知道了,皇帝是怎么对光禄寺下手。锦衣卫和报纸的事情,被周延儒道了出来。

    温体仁想到这件事,心中暗暗吃惊。因为锦衣卫封锁光禄寺账簿这件事,代表着皇帝对光禄寺已经颇为不满,甚至掌握了光禄寺犯法的证据。

    至于报纸上的文章,更是代表着皇帝把光禄寺放在阳光下。对光禄寺整个衙门,都已不再信任。

    尤其是看着《京报》上的《光禄寺请求停办琼华宴》标题,温体仁更是明白,皇帝如果不打算彻查光禄寺的话,否则不会放出来这样的标题:

    『停办琼华宴,这是要引来整个士林抨击啊!』

    『而且光禄寺征收的白粮,在民间早就有非议。』

    『那么多的粮食,连个宴席都办不来,天下士民怎么看?』

    征收白粮的事情,在民间引起的非议非常多,很多人认为是苛政。

    如今这篇文章指明了光禄寺每年征收的白粮数额,还点明了每场宴席的花费。甚至还列举了光禄寺从上林苑监、内廷府库之中,每年支取的物资。

    就连温体仁看着,都觉得光禄寺办了几次宴就开始哭穷,实在是无理取闹——

    他们的粮食和物资那么多,不可能几次宴会都办不来。

    所以,他看着周延儒,有些为难地道:

    “周少卿啊,宴席的花费我就不问了。”

    “白粮的事情,是不是每年收这么多?”

    “往年存下来的结余,现在到了哪里?”

    周延儒听着这话,心中一片冰凉。什么是“宴席的花费不问了”,这不已经认定,他们在宴席上有克扣?

    但是想到京中有关“光禄寺茶汤”的笑话,还有他们这几次宴会上提供的饭菜。他实在没有底气说:这几次宴席花费很大,光禄寺承担不起。

    所以,周延儒只能嗫嚅道:

    “光禄寺每年收苏松常嘉湖五府白粮,六万八千九百八十余石。每年支放内外衙门米,共四万三千七百二十余石。”

    “万历五年的时候,因为积有余米三十万六千余石,科臣刘鲁条陈米多积久虑陈,议改全折。朝廷商议之后,决定本折轮年征运。”

    “如今寺中积有余米十万八千六百三十余石,兼以本年新收六万八千九百八十余石,各仓实在米共十七万七千六百一十余石。”

    “奏疏上的哭穷,只是惯例而已。”

    温体仁听着这番话,气得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,指着周延儒的鼻子道:

    “十七万石粮食,你们还要哭穷?”

    “不知内情的人看了,还以为圣上多么穷奢极欲,短短数月就把光禄寺积存的粮食用光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,要栽赃陷害圣上!”

    此时此刻,他已经完全明白了,皇帝为何对光禄寺如此下狠手,把光禄寺推到天下士民的对立面——

    实在是皇帝不这样做,一个穷奢极欲、用光钱粮的帽子,就会落在皇帝头上。

    但凡皇帝还想要名声,就不得不做辩解。

    所以,报纸上的文章才把数据列的那么清楚,把每场宴席的花费,明明白白地列了出来。

    周延儒此时此刻,也明白了自己到底错在何处。实在是他们的哭穷,是让皇帝背锅啊!

    这让他急得又要下跪,请求温体仁拿个主意。

    温体仁内心之中,是不愿沾染这件事的。但是周延儒主动来投靠,还不惜放下颜面下跪,他若不管不顾,那就太绝情了,以后说不定就没有官员投靠自己。

    所以他思索之后,询问周延儒道:

    “光禄寺到底有没有弊案?”

    “你在上任以来,有没有贪污钱粮?”

    周延儒犹犹豫豫,吞吞吐吐地道:

    “弊案嘛,应该是有的。”

    “朝廷哪个衙门,能说没有弊案。”

    “至于钱粮上面,我虽然捞了一点,却只是惯例而已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总不能因为这,就要问我的罪!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周延儒心中颇感委屈。因为他自觉没有做错,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惯例。

    没料到皇帝的反应这么大,竟然要彻查整个光禄寺。

    一旦查出来问题,他这个临时署理寺务的左少卿,必然要担责任——

    可以说这个时候,他丝毫没有署理寺务的欣喜,反而觉得原任光禄寺卿费兆元死得不是时候,给自己留下这么个烂摊子。

    但是不管如何,在新任光禄寺卿范景文就任前,光禄寺的主官都是他。无论查出来什么问题,他都要担责任。

    甚至,原本应该由费兆元承担的责任,因为死者为大,也要由他担着。

    可以说他这个左少卿,现在就是顶雷。

    温体仁也明白这件事,所以他更不想掺和。皇帝都已经让锦衣卫出手、还让报纸报导了,不可能雷声大雨点小,轻轻放过光禄寺。

    周延儒这个临时署理光禄寺事务的人,必然承担责任。

    所以他安慰了一下周延儒,一边想着自己在这件事中能够得到什么,一边向周延儒道:

    “我会在陛下面前为你辩解,但是你自己也要拿出态度来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是惯例?惯例就是旧制、就是旧的礼乐。和陛下的重制礼乐,可谓完全不符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惯例这个说法,以后你不要再提。”

    “要按陛下定的新制度,执行新的礼乐。”

    说着,温体仁想起一句话,指点周延儒道:

    “阮大铖被捕的时候,报纸上写的‘崇祯以后还不收手’,你现在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?”

    “之前的事情不说,崇祯元年以后得账目,一定要清清楚楚。”

    “你的家财多少,今年上任后又收了多少钱粮,都要申报上去。”

    “并且要下令整个光禄寺的官员,都去申报家产。”

    周延儒听到这些,却是大吃一惊。因为这种做法,是让他站在很多官员的对立面。

    官员财产申报这件事,皇帝去年就提过,在处理阮大铖时,报纸上又提了一遍。但是除了杨景辰、吕图南等依附皇帝的臣子外,根本就没有多少官员响应。更别说让整个衙门的官员,都执行这个制度。

    他敢说,只要自己敢做这件事,自己就会成为许多官员的眼中钉。他们会恨死自己,恨死财产申报这件事——

    他要去做这个,就是和全天下的贪污腐败官员作对。

    而以大明的现状,这类官员不说是十成十,至少也占八九成。

    所以,周延儒犹犹豫豫,向温体仁道:

    “温公,真要这样做吗?”

    “难道温公就不怕?”

    温体仁摇手说道:

    “温某一片忠心,能有什么怕的?”

    “就是周少卿不愿,我在时机成熟后,也会向陛下提议这件事——”

    “在所有礼部系衙门,推行财产申报!”

    口中冠冕堂皇,但是什么时候才是时机成熟,他却没有说出来。

    周延儒心中腹诽,却又不得不承认,自己主动推行财产申报、把非法收入上交,确实有可能获得皇帝谅解,保住现在的职位。

    毕竟他曾经听说,王体乾和魏忠贤那么深厚的关系,都因为上交家产,获得皇帝留用。现在仍旧是司礼监掌印,内廷太监第一人。

    温体仁的办法虽然有些坑他,却的确是条出路。

    所以周延儒只能谢过温体仁,并再三请求,一定不要忘了帮他在皇帝面前分辨。

    温体仁答应得很痛快,但是在送走周延儒后,却一点都没动笔,丝毫没有上疏为周延儒辩解的意思——

    在皇帝出气之前,他是不可能主动撞上去。

    此时,京城许多士民,都因为《光禄寺请求停办琼华宴》这篇文章,对光禄寺大发议论。

    他们实在是没有想到,光禄寺这么有钱的衙门,竟然因为办了几次宴席,就要哭穷诉苦。更有人念着报纸上刊登的宴席菜肴,感觉大开眼界:

    “皇太后圣旦节、皇后令旦节:上卓按酒四般,菜四色,点心一楪,寿面一碗,酒三钟。中合卓同,寿面二碗,酒六钟。”

    “殿试酒饭:每卓茶食五楪,果子五楪,按酒五般,点心一楪,汤二品,饭一分,菜四色,酒五钟。进士每名馒头二个、汤一碗。”

    “经筵酒饭:每卓细茶食四楪,馓子一楪,果子五楪,按酒五般,点心一楪,攒菜一楪,汤三品,菜四色,饭一分,酒六钟……”

    “这皇帝和大臣吃的,也没多少好东西啊!”

    “我看太后和皇后过寿的宴席,还没有一些老太君丰盛呢!”

    “怎么光禄寺只是办了几次宴,就开始向圣上哭穷了?”

    “十几万石的粮食,难道还办不了几次宴?”

    对文章中列出的数据,一时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在很多人的想象中,皇帝种地都要用金锄头,宴席上的菜肴,也必然是龙肝凤髓。

    没想到和他们想象的全不同,太后和皇后过寿,也不过吃寿面而已。

    进士参加殿试,也就两个馒头一碗汤。

    可以说,这个菜单打破了很多人的想象,让他们认识到皇帝的宴席也没那么神秘,和寻常人家的宴席,没有多大区别。(本章完)


  (https://www.baishulou8.net/xs/3481591/11110801.html)


1秒记住百书楼:www.baishulou8.net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aishulou8.net